|
|
上市四年,曾凭仗“迪巧”“海露”两大明星產物风景无穷的百洋醫藥(301015.SZ),現在正遭受史无前例的事迹隆冬。2025年半年报数据的表露,不但揭開了公司营收利润雙降的逆境,高企的欠债、联系關系收购激發的羁系質疑,和焦點產物增加失速的近况,更讓這家醫藥CSO(合同贩卖组织)龙头企業的成长远景蒙上暗影。
01
事迹“腰斩”與分红悖论
8月末,百洋醫藥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就单,用“暗澹”二字形容绝不為過。陈述期内,公司营收同比下滑6%至37.5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锐减55.8%,仅录得1.63亿元,扣非後净利润一样下滑超五成,降至1.77亿元。這一数据不但冲破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增加惯性,更凸显出其红利能力的急剧萎缩。
使人费解的是,在事迹大幅承压的布景下,百洋醫藥却仍然保持着高额分红规划。按照2024年年报方案,公司拟向全部股东每10股派現7.62元(含税),合计派發明金4亿元,股权挂号日定在2025年5月26日。依照持股比例计较,董事长付钢将独自得到1.5亿元分红,占总分红金额的37.5%。
一邊是净利润“腰斩”的事迹窘境,一邊是大手笔現金分红,這類看似抵牾的操作,讓市场對公司的資金状态發生質疑。究竟上,從财政数据来看,百洋醫藥的資金链早已紧绷。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資產欠债率飙升至65.88%,這一数字不但远超同業康哲藥業9.35%的同期程度,乃至跨越了行業龙头上海醫藥62.14%的資產欠债率,偿债压力可見一斑。
拆解欠债布局不難發明,百洋醫藥的有息欠债增加尤其惊人。陈述期内,公司短時間告贷激增至17.97亿元,持久告贷也到达4.95亿元,短時間偿债压力已成為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营收下滑、現金流承压的环境下,高额分红與高欠债并存的场合排场,更像是一场“拆德尚汽車,东墙补西墙”的财政游戏,難以袒護公司真正的資金窘境。
02
高溢价暗地里的长處運送疑云
百洋醫藥欠债高企的暗地里,與公司比年来激进的外延并购计谋紧密親密相干。2024年7月,公司颁布發表以8.8亿元收购控股股东百洋团體旗下百洋制藥60.2%的股权,扣除過渡期损益後現實付出金额為8.69亿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仅付出了4.4亿元收购款,残剩4.29亿元构成其他應付款,进一步加重了資金压力。
這场联系關系收购汽車玻璃清潔劑,自颁布之初便争议不竭,高溢价與繁杂的买卖布局激發了羁系层的重點存眷。2025年5月31日,厚交所向百洋醫藥下發存眷函,直指收购的需要性、估值公道性和是不是存在长處運送等焦點問题。
按照存眷函内容,這次收购触及通過量其中間公司間接持有百洋制藥股分的繁杂操作,羁系层请求公司阐明该买卖方案設置的缘由及需要性,為什麼不選擇更直接的收购方法。更關头的是,這次收购存在较着的高溢价,厚交所質疑公司各標的公司估值的公道性,请求其弥补表露估值根据、参数拔取等细節,并明白阐明是不是存在经由過程虚高估值向控股股东及联系關系方運送长處的情景。
截至今朝,百洋醫藥還没有就存眷函中的焦點問题给出令市场得意的回答。在事迹下滑、欠债高企的布景下,斥巨資收购联系關系方資產,且买卖布局繁杂、溢价较着,這一系列操作不但讓投資者對公司的决议计划公道性發生猜疑,更對其内部節制與治理程度提出拷問。若没法妥帖回應羁系質疑,這次收购或将成為公司成长史上的“烫手山芋”。
03
明星產物团體失速
艾灸罐,
作為百洋醫藥的两大营出入柱,“迪巧钙系列”與网红人工泪液“海露”的增加失速,是公司事迹下滑的直接缘由。
迪巧钙系列曾是公司的“現金牛”產物,凭仗壮大的营销推行,一度缔造了CSO模式下的贩卖神话。但比年来,该產物的增加動能延续削弱。2025年上半年,迪巧钙系列實現营聲寶服務站,收9.05亿元,同比下滑14.22%;回溯至2024年,其增速已较此前较着放缓6個百分點,市场竞争力渐渐阑珊。阐發认為,跟着补钙市场竞争加重、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和同類產物的低价打击,纯真依靠营销包装的迪巧钙,逐步落空了市场吸引力。
另外一邊,曾被誉為“网红人工泪液”的海露(玻璃酸钠滴眼液),一样未能持续昔日风景。作為干眼症患者的经常使用藥,海露凭仗“无防腐剂”“300滴大容量”等卖點,在电商平台敏捷走红,京东自营旗舰店显示其销量已冲破二百万瓶,单盒售价78.8元(10ml规格)。但從增加数据来看,海露的增加颓势已呈現:2021年至2024年,其贩卖额同比增速别離為43.09%、49.88%和14.8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放缓至14.86%,增速近乎“腰斩”。
值得注重的是,在焦點產物增加乏力的同時,百洋醫藥的贩卖用度却在逆势激增。2024年,公司贩卖用度达15.17亿元,同比增加15.4%;2025年上半年,贩卖用度继续增至8.07亿元,同比增幅扩展至22.94%。“用度高企而增加乏力”的為難场合排场,表露出公司過分依靠营销驱動的成长模式已難觉得继。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钻研員余豐慧指出,百洋醫藥的窘境并不是個例,而是全部醫藥CSO行業面對的共性挑战。跟着醫藥行業政策盈利退潮、醫保控费趋严,和市场竞争白热化,纯真寄托渠道推行、营销包装的增加逻辑,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天花板”。對付百洋醫藥而言,若不克不及實時调解营業布局、培養新的增加動能,将来恐将堕入更深的成长泥潭。 |
|